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捨得的國王



筆者:編輯組  資料來源:明倫月刊283期

從前有位國王想要起兵攻鄰國,鄰國的大臣們聽到消息後就趕快稟報國王說:「敵國起兵要攻打我們,現在已經逼近我國了,希望國王您趕快號召國人準備,我們才可以合力反擊。」

這位國王回答大臣說:「這不過是件小事,不需要我出面。」

等到敵人攻打到京城門外時,大臣又稟告國王:「敵人現在就在城外。」

「敵軍雖然到了城外,也沒什麼好擔憂的。你門只要做好本分的事,對國家的事不必憂慮。」國王回答。

等到敵人更加猖狂的攻入城內後,國王身邊的近臣稟告他:「現在敵人已經進入城內了。」

「這是微不足道的事,不必告訴我。」國王告訴他們。

最後敵國國王攻入宮內,走進宮殿上時,大臣們稟告國王:「現在鄰國國王已經登上宮殿,不知聖上您有何打算?」

這位國王說:「如今我們所處的世間是變動不居的,興盛的終會有衰敗的時刻;聚合的必然會分離,很難保持長久不變。萬事萬物的形態都會改變,就像比丘觀照的生滅之法。我們何不如退隱到深山去,好好思索道德真理,以此自娛?假如這個暴虐的國王要殺害我,我也不會逃避這種惡運。因為這樣一來,損失國土的責任都由我一人承擔,我雖被處死但國家百姓能免於災難,這豈不是我最大的希望!」

敵國國王聽了以後,讚嘆他是一位無人能比的好國王,於是高聲唱頌:「這麼善良的大王啊!自古至今沒人能比。我雖然打勝了,卻不如這位國王這般心胸廣大,不執著世間的榮華富貴。從今以後,我歸還大王您的國土,我要和您一起教化百姓,互相友好、互相親愛。」

又一則: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為了圍牆發生了爭執,事緣吳家欲將張英在圍牆外留作公共通道的一塊地圍起來而據為己用,張英的家人飛書京城,要張英用權勢擺平吳家。而張英卻回了一首詩: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見書,立即將原圍牆拆下,退讓了三尺重建,而鄰居吳氏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長三百米的「六尺巷」。這事記載於《桐城縣誌》中,是流傳至今的美談。張英沒有運用權勢逼人,還委曲讓人,他吃虧了嗎?沒有。由於高品德的家風,教養出日後的六位進士,兩位宰相,子孫世世代代富貴不盡。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吃虧就是得便宜,天道真是好還啊!在歷史上,或者是週遭見聞所及,那些算盡心機,使盡暴力,爭搶掠奪,不擇手段,有辦法的人,所得的名位財富,那一個能保得住?還不是轉頭便空!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註】,這是佛陀為我們揭開的真相,唯有那道德、佛性是無人可奪的。釋迦佛陀寧捨準太子的王位,去開發那心性的無盡藏,如今,富庶的迦毗羅衛國安在?而佛陀卻能常住寂光,普照一切。這得失之間如何計算呢?全在個人的眼光所在。若著眼於目前利益,當然患得也患失,無所不爭。故事中的國王,視手中的國土、安穩的王座,如過眼雲煙,他看到的是那解脫之道。所以,人們難捨的,他能捨,卻因捨而得到更多。

【註】「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出自「佛說八大人覺經」,意思就是說,人們的生命以及所處的環境都是非常脆弱的,随時都會受到災難、或過到死亡的威脅。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