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採華失命話因果


轉載:明倫月刊324期(出自法句譬喻經)


從前,有一對家境十分富裕的婆羅門老夫婦,他們膝下有一個二十歲的兒子,才剛剛娶了媳婦。


這對夫妻結婚後七日,由於正值三月,春光明媚,兩人便攜手到後花園散步。他們看到一棵果樹十分高大,上面開滿了花,做丈夫的看出太太對樹上漂亮的花十分心動,二話不說,當下便爬到樹上摘花。他摘了一朵,正想再摘第二朵時,不料樹枝突然折斷,整個人竟墜地而死。一家大小驚聞噩耗急忙跑來,老夫婦兩人見獨子突然死去,哭得呼天喊地、死去活來,親友得知此事,也都難過萬分地前來慰問。老夫婦遭此巨變,不禁怨天尤人,責怪上天為何不保佑他們。等到處理完喪事後,回到家裡,老夫婦觸景傷情,又不禁悲從中來,傷心哭泣得不能自己。

佛陀悲憫老夫婦的哀慟之情,於是前去慰問及點化他們。老夫婦見到佛陀,便將他們內心的悲痛告訴佛陀。佛陀說:「老人家啊!暫且停止你們的傷痛,聽聽我的話吧!這世間本就萬法無常,沒有任何一樣事物是可以永遠存在的,萬物有生必有死,禍福相倚,你們為了獨子的死,時時刻刻哀傷流淚,為香火斷絕而萬分憂愁,又有什麼用呢?況且,你們不知道,為了你們兒子的死,有三個地方的人在為他哭泣,難過不已呢!想想看,你們又是在為誰的兒子難過呢?誰才是你們真正的親人呢?」佛陀接著說了一首偈頌:

「命如華果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 可淫入脆景

受形命如電 晝夜流難止

是身為死物 精神無形法

作令死復生 罪福不敗止

終始非一世 從癡愛久長

自作受苦樂 身死神不喪」

老夫婦聽了這首偈頌,心開意解,不再悲傷,跪在佛陀面前說:「請問佛陀,我這獨子宿世有何罪業,為何正值青春年少,卻遭意外而猝死呢?懇請佛陀慈悲,為我們解惑。」

佛陀說:「從前,有一個少年拿著弓箭到樹林中遊玩,看到有三個人抬頭注視著樹上的麻雀,他就一時興起想把麻雀射下來。當時,那三個人不但沒有制止他,反而還對少年說,如果你能一箭射中麻雀,我們就尊稱你為『第一健兒』。少年聞言,自信滿滿,躍躍欲試,當下就拉弓射箭,果然一箭射中,麻雀當場死亡,而那三個人也高興得鼓掌叫好。後來,這四個人死後再投胎,經歷了無數劫的生生死死,由於彼此共業所感,因此在生死海中互相遭逢、受罪受報。到了這一世,那三個人當中,其中一人生為天人,在天上享福;一人到海中生為龍王;另一個人就是老先生您啊!而射箭少年,前一世生天上,是你們三人中天人的兒子,命終之後,又投生為你的兒子,因摘花墮樹而死,之後,他會投生到海中,為你們三人中龍王的兒子,出生當天,就會被金翅鳥王抓去吃掉。所以,你們三人為了兒子的死而悲傷哭泣,正是因為你們前世曾助他傷及物命,又因此歡喜雀躍之故啊!」

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吾人學佛,首重知因果、信因果,能明瞭因果的道理,我們在面對自己此生所遭遇的種種苦難時,才能心平氣和地接受,而走在菩提道上,也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上下功夫。佛法千經萬論,收之即是「因果」二字,吾人若能時時以此自我省察、惕勵,則出塵勞之日必定可期。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