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聞 H.H.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各佛弟子借助此平台,分享他/她們因為得聞 H.H.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正知正見的佛法後,所得受用及感受。 有幸遇上H.H. 第三世多杰羌佛,H.H. 第三世多杰羌佛以淺白言詞,深入淺出的說法,令人易於明白、跟隨修正自己的行為,如何跟隨 H.H. 第三世多杰羌佛而落實增長自己的福報,為自己添好運。 不但如此,H.H. 第三世多杰羌佛更教導如何面對,處理難題。
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離欲解脫的大丈夫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一四)》
佛陀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有一天,一位比丘來到佛陀的住止之處,恭敬地頂禮佛足後,退坐一旁,然後向佛請法:「世尊!常聽聞佛說『大丈夫』。請問世尊,什麼樣的修持足以稱為大丈夫,又如何不能稱做大丈夫呢?」
佛陀告訴比丘:「太好了!你能問如來『大丈夫』的真義。請仔細聽!並且用心思惟我所說的道理。」
「如果比丘集中心念專注修習身念處觀——觀身不淨,當他修習身念處觀後,內心仍然離不開種種欲望,不能從中得到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就不能稱其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心被欲念纏缚,不得解脫。再者,如果比丘修習受念處觀——觀受是苦、心念處觀——觀心無常、法念處觀——觀法無我,可是內心仍然離不開種種的欲求、想望,不能得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也不能稱其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心被種種欲念纏缚,不得解脫自在。」
「如果比丘專注一心修習身念處觀,心因此能夠遠離種種欲望而得到解脫,並盡除一切有漏煩惱,我說這種修行人,足以稱之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已經得到解脫自在。相同的道理,如果修行人修習受念處觀——觀受是苦、心念處觀——觀心無常、法念處觀——觀法無我,當他依身、受、心、法四念處專注修持、落實觀行,使心遠離貪愛、欲染,並從中得到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足以稱之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已經解脫煩惱纏縛,得到自在。所以,這就是大丈夫與非大丈夫的區別。」
佛陀開示後,在座的比丘們聞佛所說,皆法喜充滿,頂禮佛足,退而離去。
省思:
《大般涅槃經》中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行者對於外在境界及自身,當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在行住坐臥中精勤思惟,觸物即照,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上的貪著、憂惱,進而從有念達到無念,心始終安住在覺性上,日久功深,定能漏盡無明煩惱,成為真正離欲解脫的大丈夫。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解縛之要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六.等見品第三十四(八)》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向比丘們開示:「過去,諸天曾與阿修羅戰,釋提桓因告訴忉利天的天子說:『各位與阿修羅戰鬥,如果最後阿修羅戰敗,我們得勝,你們就將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的兩手、兩足及頸五處綁縛起來,捉到這裡來。』此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也告訴所有阿修羅說:『今日我們與忉利天戰鬥,假使獲得勝利,便將釋提桓因綁縛捉到這裡來。』」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憶念三寶離怖畏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四.高幢品第二十四(一)》
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時,有一天為比丘們開示:「過去,帝釋天王釋提桓因,告知居住在三十三天的天界子民:『當你們赴戰場中,如果心生恐怖畏懼,記得
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從苦中解脫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六.等見品第三十四(一)》
往昔,舍利弗尊者與五百位大比丘僧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有一天,眾多比丘到舍利弗尊者的住處,相互問訊後坐在一旁。眾比丘向舍利弗尊者詢問:「持戒成就的比丘應當思惟什麼佛法?」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四事供養助道緣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一.苦樂品第二十九(八)》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向比丘們開示:「有四種因緣會使大眾心生貪愛。是哪四種呢?比丘因為居士供養衣服而起愛著;由於乞食得佳餚而起愛著;由於床座、臥具而起愛著;由於居士所供養的醫藥而起愛著。因此,比丘們!有此四種因緣,令心有所貪染。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懺悔得解脫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六重品第三十七(六)》
過去,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天舍利弗尊者來到此處,頂禮世尊後坐於一旁,說道:「世尊!我已經在舍衛城夏安居畢,決定遊方度化。」世尊說:「現在正是時候。」於是,尊者即從座起,頂禮後便自退去。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善護六根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二.力品第三十八(八)》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你們應當專念以自修。什麼是專念?比丘們!當『行』時,應如實知『行』;舉手投足、動作進止、屈曲伸展、低頭抬頭、著衣法則、睡眠、覺醒、或說話、或沉默,一切時中,都能了知時節因緣,進止合宜,隨處作主。如果比丘們能心意專正、堅住正念,未生的欲界煩惱將不會生起,已生起者能夠滅除;而未生的色界、無色界煩惱將不會生起,已生起者能夠滅除;乃至於未生起的三界無明煩惱將不生,已生起者能夠滅除。倘若心念專注,於六根緣六塵時能夠善分別、清楚明白,必定不會墮落於三惡道中。
為什麼六根會牽引我們墮入惡道?當眼根觀色時,分別色法有好醜,見好就心生喜歡,見不好的就不悅;當耳聞聲時,分別聲音的好壞,聽到好的聲音就喜歡,聽到不好的聲音就不喜歡;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同樣的情形。六根猶如六種不同的動物,習性各異,行為也都不同。如果有人取一條繩子,把這六種動物──狗、野狐、獼猴、鱣魚、蚖蛇、飛鳥,統統綑綁在一處。將會發現,這六種動物各有各的習行。這時候,狗想要去村中;野狐想要去墳塚;鱣魚想要去水中;獼猴想要去山林中;毒蛇想要入蛇穴中;飛鳥想要飛回空中。這六種動物習性與行為完全不同。
這六種動物因為被繫縛在一處,所以無法隨心所欲地往東、西、南、北方,即使還能夠轉向跑動,但始終無法脫離栓繫的處所。我們的六根也如同這六種動物,各有所好而且行事不同,所觀察不同,於中分別美、醜。
比丘們!應當繫此六根,收攝於一處,心念專精,恆持正念,意不錯亂。倘若如此,即使魔王波旬也無法趁虛而入,所有的善法功德皆得以成就。比丘們!應當念念守護眼根乃至六根,功德具足,便得以成就二果斯陀含,乃至於現世中得三果阿那含,甚至成就出世解脫之阿羅漢果。比丘們!應當如此修學。」在座的比丘們聞佛所說,個個心生歡喜,依教奉行。
省思:
故事中,佛以六種動物譬喻六根緣境,各有所好性行不定,如此隨緣分別的六根,豈可倚恃!若放任為之,將來必定遭受苦果。行者應當收攝六根,堅住正念,不向外馳求塵境,亦不起愛憎取捨,如同《六祖壇經》云:「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念念分明,隨處作主,舉止合乎時宜,進而從塵境中解脫,得自在安樂。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掃除塵垢得解脫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一.善知識品第二十(十二)》
佛陀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槃特尊者告訴他的弟弟朱利槃特:「如果你無法憶持佛陀之教法與戒律,那就還俗當在家弟子吧!」聽聞兄長的訓責,朱利槃特便前往佛陀居住的祇洹精舍,站在門外傷心流淚。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賢哲比丘具足九法
轉載:怫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九眾生居品第四十四(四)》
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天世尊對比丘眾開示:
孔雀鳥具足九法。是哪九種呢?孔雀鳥外貌端正,聲音清澈,行步有次序,知道時節而行,飲食也知節制,常念知足,意念不散亂,不貪多睡眠,少欲且知往返之道。比丘們!孔雀鳥具足此九法,賢哲比丘也同樣具足成就九法。是哪九種呢?賢善比丘相貌端正,音聲響徹,行步威儀庠序,知時節而行,飲食知節度,常念知足,意念不散亂,不貪著睡眠,少欲且知所進退。
何以說賢善比丘相貌端正呢?因為比丘出入行來,進止合宜,不會失去分寸。這樣的賢善比丘可謂相貌端正。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無放逸之力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七.邪聚品第三十五(四)》
往昔,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向比丘們開示:妻子易依恃五種力量,輕慢自己的丈夫,是哪五種呢?第一美色之力,第二親友家族之力,第三田業家産之力,第四生育子嗣之力,第五自持操守之力。比丘們!你們應當要知道,妻子若驕慢易仗恃這五種力量,輕慢自己的丈夫。
為人丈夫者,以一種力量就能完全超越這樣的妻子,是哪一種力量呢?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成就五法得病愈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善聚品第三十二》
往昔,佛陀行化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日,世尊告訴諸比丘:「生病之人,若做了五件事,將導致長期臥病在床,無法早日恢復健康。是哪五件事呢?生病時,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身病心不病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六》
佛陀在拔祇國尸牧摩羅山鬼林的鹿園弘法時,一位名為那憂羅公的長者前來頂禮佛陀,並且稟告佛陀:「我現在年老多病,非常憂惱,祈願佛陀開示,讓我們獲得永恆的安穩。」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歡無常 悟四諦理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五.莫畏品第四十一(二)》
那伽波羅尊者住在古印度鹿野城時,有位年邁的婆羅門來訪,他是尊者年幼時的朋友。這一天,婆羅門與那伽波羅尊者共相問訊,坐在一旁後,向尊者說:「世間所有喜樂之中,您的喜樂最為殊勝。」尊者於是問他:「您是依據什麼道理觀察,而有此說呢?」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功就戒德之香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故事)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二)》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為比丘們開示:忉利天中有棵晝度樹,樹根部縱廣五十由旬,高有一百由旬,樹蔭可庇覆東西南北各五十由旬寬。忉利天的天人們,在這棵樹下四月之中歡喜娛樂。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供養三寶 獲福無量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三.善惡品第四十七(三)》
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一日,波斯匿王來見世尊,頂禮佛足後坐在一旁。波斯匿王請問世尊:「如來是否有說過:『布施我則獲福較多,布施其他人獲福較少,要布施給我的弟子,不要施予人?』假使有人說這樣的話,豈不是毀壞如來正法嗎?」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那羅居民修善除病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二》
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弘法時,有一聚落名為那羅,居民常為瘟疫、惡疾奪去性命。恐懼無助下,居民們祭拜天神,乞求庇佑,希望災疫能夠消除。然而,再豐盛的祭品,數不盡的祈求,災疫仍然沒有減少,身心飽受苦楚的人們,只能無奈地嘆息!
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善護口業
典故摘自《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
一日,佛陀與阿難到王舍城中托缽乞食,結束後走出城門,見到城門邊有一個大深坑。當時王舍城的人都把大小便棄置此坑,再加上雨水的累積,所以水坑污穢不堪。濁水中,有一隻似人形卻又多手多腳的蟲,見到佛陀走來,便將頭伸出水面,淚流滿面地看著佛陀。
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說話的藝術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原公案出自《雜寶藏經》
舍衛城內的大長者家,近來喜氣洋洋,好事連連:長者的商隊入海采寶滿載而歸;國王封賜土地;夫妻喜獲麟兒;而且恰逢比丘僧前來應供。比丘用齋畢,上座長老舍利弗如法祝願功德主,高聲唱誦道: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不為魔動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
悉達多太子獨自來到距離尼連禪河約十里遠的一棵菩提樹下,在一塊大石頭上,敷放吉祥草、設菩薩座。太子在菩薩座上,與古佛相仿,面向東方跏趺而坐,並發誓言:「如果不成佛道,終不起於此座。」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斷欲精進魔生惱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二》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不久,魔王便起了妨礙佛陀弘法的念頭,於是立即前去佛陀所在。
魔王對佛說道:「您平日總是顯現莊嚴和悅的氣色,一個人在靜處獨處著,想必您修習禪定時,必定得到了甚深的法喜。既然您能捨棄統治國家的王權及種種名利富貴,何不與大家共為親友,一起生活呢?」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伏魔記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付法藏因緣傳˙卷三》
佛陀在世時曾授記:「百年之後,將有憂波毱多以坐禪第一,大興弘化。」由是,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在付法予憂波毱多時,囑咐:「自今以後,希望你發無上菩提心、廣開甘露門,令諸群生皆得明心見性,獲大饒益。」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七法成就破魔擾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四)》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之時,一日,對比丘眾開示:過去聖王在治理國家時,若成就七種法,便不會被怨家、盜賊所侵擾。哪七種法呢?首先,
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貪著利養自取滅亡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出曜經.卷十四》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調達」(提婆達多)的比丘,非常聰明好學,十二年中,修息所有的禪定都能夠成就,也能遵循十二頭陀的苦行,修不淨觀、數息觀,得暖、頂、忍、世第一等成就,並且誦經六萬部,無人能出其右。但是,隨著修行時間愈久,
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華天比丘宿因獲勝報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賢愚經.卷二》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眾常隨在旁。當時國內有一戶大富長者喜獲麟兒,全家上下莫不歡欣鼓舞地迎接新生兒的到來。這個男孩不僅相貌莊嚴,出生之時,天上更降下無數美妙的花朵,遍滿整間屋子。長者見此稀有殊勝之相,便為兒子取名“弗波提婆”,即“華天”之意。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佛陀揭秘無比殘酷前世因果
轉載:中台世界 佛典故事(典故摘自:《六度集經.卷六——佛以三事笑經》)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經過市集時,看見一位賣魚的老人,一邊斗量賣魚,一邊哀嘆地說:「老天爺!到底我犯了什麼錯,你讓我的兒子這麼早死?如果他還活著,可以幫我賣魚,我哪會這樣操勞、辛苦啊!」佛陀慈悲的看著老人,而後輕輕一笑。瞬時,佛陀的齒畔產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個市集。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七種特勝功德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七日品之餘(七)》
佛與五百大比丘眾在阿踰闍江水邊時,一日,大均頭在寂靜無人之處,想著:「有沒有能夠恒久增益功德的事呢?」於是,均頭從座而起,到世尊處,以頭面頂禮佛之雙足,坐在一邊,向佛請問:「世尊,我日前在閒靜之處,心中生起一念:『有沒有所行之事,能使功德有所增益的呢?』請世尊為我開示。」
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慈心廣大遍有情
轉載: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七.聽法品第三十六(四)》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告訴諸比丘們:「你們可曾見過以屠牛為業的人,因此發財而大富大貴,得以騎乘車馬、大象的嗎?」諸比丘回答:「世尊!沒有見過這種事情。」
2018年8月25日 星期六
中台世界 《眾經撰雜譬喻‧卷下》
宮門前,跪著一位身披獸皮的屠夫,希望能謁見阿闍世王,向他請願。
皈依三寶之後的阿闍世王,痛改前非,遵循佛陀的教誨,推行德政,很受人民的愛戴。於是,阿闍世王接見了這位屠夫,問道:「你來見我有什麼願望?」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人有善願 天必從之
轉載:明倫月刊280期(出自羅閱城人民請佛經)
佛在羅閱城時,城裡不同種族的人民,都請佛僧用齋。各地的婆羅門四面雲集,每人限制要出一百錢供養佛僧。有一位雞頭婆羅門也想供養,但是身無分文,因此其他的婆羅門不讓他加入。雞頭只得懊喪回家去。
2018年8月18日 星期六
夢裡故事
山中有一座精舍,建有禪房供各方遊僧掛單。其中有一間禪旁經常出現鬼魅,驚擾僧眾的清修,僧人因而移住其他禪房。久而久之,這間禪房一直空無人住。有一天,一位雲水僧來掛單投宿,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佛陀的慈悲行
筆者:編輯組 資料來源:明倫月刊355期(慧德)(出自《賢愚經》)
佛曾在舍衞國的衹樹給孤獨園說法時,比丘們剛剛結束漫長的結夏安居,來到佛的住所,向佛禮拜問訊。佛以柔和慈悲的聲音,慰問比丘們說:「這段時間,在那個地方辛不辛苦啊?」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佛世一老人
轉載:明倫月刊353期(出自《大莊嚴經論》)
從前有一老人發心尋求解脫之道,便前往佛陀精舍,欲請佛陀為他剃度出家。當時,佛陀正巧不在,他心想:
「佛陀雖然不在精舍,我應該可以去請求舍利弗,聽說他是當今佛法大將。」老人滿心歡喜地前往舍利弗的住所,向舍利弗表明來意。
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惟先與首達
筆者:編輯組 資料來源:明倫月刊354期(出自《佛說譬喻經》)
有一天,世尊告訴弟子們一個關於善護三業的故事。
過去世中,有一位年老的首達長者,門下有五千弟子,而國中另有一位較年輕的惟先法師,因聰明智慧為國中之首,門下聚集慕名而來的弟子有六萬人之多。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食言的獅子王
筆者:編輯組 資料來源:明倫月刊352期(出自《菩薩瓔珞經》)
一日,佛對目蓮說《菩薩瓔珞經》當中的一段故事:
『過去世,我於光明佛時出家為梵志,勤修淨業。當時,有一獅子王,靜處時八風不動,雄跱山頭,忽然一聲雷吼,飛禽走獸無不驚恐萬分,或墮或倒。有一回,
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瞋火能燒功德林
筆者:編輯組 資料來源:明倫月刊343期
從前,在羅閱祇國,有一對以買賣為生的兄弟。其中,哥哥喜歡上某位長者的千金,便向長者表達希望迎娶長者女的心願。長者回答說:「我的女兒現在年紀還小,你先專心在事業上,過幾年再來談婚事吧!」
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梵志的朝聖之旅
筆者:編輯組 資料來源:明倫月刊351期(出自《五無反復經》)
從前,在羅閱祇國中,有一梵志,素來勤勉好學。一日,他聽友人們這麼說道:「要說起民風淳樸,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樂善好施,精勤修道,又能供養三寶的,就屬舍衛國了。」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惡犬生善心
轉載:明倫月刊350期(出自《譬喻經》)
「汪!汪!」一陣陣的狂吠聲。只見一名乞丐狼狽的從一道華麗的大門連滾帶爬的跑出來,後面跟著一隻面露凶光的大狗,咬著一塊看似從乞丐身上硬扯下來的碎布,得意洋洋的踞守在門口。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幻士仁賢
轉載:明倫月刊346期(出自《幻士仁賢經》)
從前,在王舍城中有一個幻士,名叫仁賢,他生性聰明,又通曉種種方術。當他施展幻術時,手法靈巧,變化多端,很能愉悅大眾,摩竭陀國中幾乎無人能及,漸漸地便聲名遠播,城中不分男女老少都來向他求學。因此,他就驕傲、自負了起來。
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申日長者
轉載:明倫月刊345期(出自《申日本經》)
在王舍城內,有一位極為富有的長者,一般人喚他「申日」。申日家有無數珍寶,他也願意施捨財物,供養道人,但獨獨不願意供佛與僧。一日,申日與這些嫉妒佛陀的道人們閑談是非。
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善巧方便 渡親念佛
筆者:編輯組 資料來源:明倫月刊341期(出自三寶感應要略錄)
從前在天竺的阿輸沙國,有一位生性愚癡、不信佛法的婆羅門,他的妻子是一位好樂佛法、深明念佛三昧的善女人。妻子常常說佛法的道理給先生聽,並勸他學佛、念佛,可惜的是,先生總是左耳進、右耳出的,絲毫不把妻子的話放進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