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言與行



作者:稚行

這日,來了裝修承包商的派員,上門檢驗浴室的盥洗瓷盆發生裂縫的投訴。由於裝修完成還未及一個月,按理瓷盆短期內無故產生裂縫,應該是瓷盆本身的質量問題或安裝失誤所致。因此,滿心以為承包商會應合同承諾,無償更換。

在承包商代表的一再檢查之後,提出讓我支付瓷盆部分費用的要求。聽了這不稱心的話,我不滿的表態,不會支付任何額外的費用。這時,那代表人員表示,如果答應讓其公司承擔瓷盆的無償更換,他將受上司斥責。聽了這話,我感覺這已經抵觸了我的原則。認為承包商所提供的產品的質量問題或安裝失誤所致,不應該由消費者承擔。於是,據理力爭之下,繼而大聲用尖刻的語言回應,一分錢也不會支付,否則不必他們更換,並表示會向相關部門反映。那員工基於可能觸及相關部門向上層會報而致上司認為他處事不妥。所以,只好按我的意思,隔日會派員前來更換瓷盆。

送走了這名派員,坐下來平息了一口氣回想,腦海中不由得浮現了這名人員悻悻然,但仍強作笑臉迎人,不由得引發我深思,許多聯想隨之而來。記起一段從影視看來的一段故事:

『一位法師手捧著缽盂剛要出門化緣,在門口突然闖進來一位莽撞的大漢,撞在法師身上,缽盂掉在地上摔碎了。可那撞人的大漢毫無羞愧之色,反而理直氣壯地說:“誰叫你拿個破缽盂擋在我跟前,你可別讓我賠。”

法師笑了笑沒說話。大漢頗為驚訝地問:“和尚,你為什麼不生氣?”

法師借機開示說:“為什麼一定要生氣?生氣既不能使缽盂復原,再說,生氣只會擴大事端。若我對你破口大駡,或打鬥動粗,勢必會造成更多的業障及惡緣,也不能把事情化解。若我早一會兒,或遲一會兒開門,都會避免相撞,或許這一撞也化解了一段惡緣,我還要感謝你幫我消除業障呢。”

這大漢感覺法師說的甚有道理,悟到了言語間有禪意。於是大漢就跟法師學佛。法師也覺得大漢有慧根,就收下他為徒。』

想想,為什麼當時要用尖刻的語言,說話的重語氣讓彼此感到不舒服。心平氣和地溝通,不也一樣能不動氣的解決問題。同時,免去了因此而造成彼此生怨的惡緣。學佛數年,自以為有所改善而沾沾自喜,殊不知遇到小小的事兒便即刻打回原形。因此,往後遇事必要自我反省,免得重蹈覆轍。戒律,看似簡單,譬如惡言,豈只是說不好聽的話?還包括了適當的用語,說話的語氣、態度、方式,說出的話及想說的話是否會令人感覺舒服?令人理解說話的函意而易於接受?

再細想自己這次的行為,為了自己的利益,置他人於水深火熱之中,毫不顧及他人是否會因此而受到傷害,即使平日行佈施,都會不求回報,現在只需付出部份費用,就算是自己吃點虧吧!也避免了那代表人員受他上司斥責,自己亦更換到新瓷盆,可說是兩全其美,自己為何又不願去做呢?

我想,還是必須從頭定義前所認知的修行。修行必須要有正知正見,否則所修的易成邪行。因此,恭聞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是非常重要的,用心去理解法音中的法義,從而得到正知正見,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與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