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觀音借庫



作者:悟空

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兩千多年的佛文化傳播歷程中,最為老百姓所篤信、尊崇的就是觀世音菩薩。主要是觀世音菩薩悲天憫人,慈悲濟世情懷,法力無邊,聞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

觀音借庫在佛教裡沒有根據,只是民間習俗,因此各地的流傳有不同的傳說,略說三則。

一、香港的觀音借庫始於上環太平山街觀音堂

這座觀音廟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當時香港還未租借給英國,只是一個小漁港。在1818年有位老婆婆在岸邊織網,見海上飄來一塊大木頭,老婆婆心念一轉,對木頭說:『如果你是神,就讓我供奉你吧!』於是將木頭立在岸邊上香祭拜,一傳十,十傳百,木頭香火日盛。這位老婆婆就是現今廟堂的第四代掌舵人鄧伯的太婆。當時漁民更以聖杯問卜,顯示出木頭是觀音托世,於是從佛山請來工匠將木頭雕成觀音像。

當年漁港生活艱苦,很多小孩都沒有機會讀書,鄧伯的父親於是向善信們收集善款,幫助鄰里,始創“觀音借庫”,是觀音向凡人借庫,善信隨喜祈請勝意红包,红包內只有寫上「一本萬利」、「從心所欲」、「丁財兩旺」等傳統祝福語的票子,這習俗一直延續而今。即使有別於“觀音借庫” 是凡人向觀音借庫,但這座觀音堂也從來沒有改變。因為所收集的善款用於慈善捐獻、辦義學、對當地居民有功,所以這座觀音堂獲豁免不受1928年訂立的《華人廟宇條例》監管。由老婆婆海邊拾木至今,已有199年歷史,這座觀音堂還是風雨不改,每日如常開放。

二、廣東佛山南海西樵山寶峰寺

西樵山有一個傳說,老百姓都是務農為生,某年大旱,農業失收,缺糧停炊,饑寒交迫。就在農曆正月廿六日,來了一位美麗的女子,背著不大的米袋和錢袋,逐家逐戶派米派錢,米袋和錢袋雖小,卻源源不絕。救濟完百姓之後,已是時近黃昏,女子向村民們揮手道別,眨眼間女子變成了法相莊嚴的觀世音菩薩,合掌微笑呈現在半空中,發出萬道彩霞,一道道燦爛的彩光射向大地,村民立即跪拜感恩。

從此,村民感念觀世音菩薩,每年的農曆正月廿六日,在西樵山寶峰寺大開金庫,信眾來到“借庫”區中央矗立著的一個金光閃閃的觀音大金庫,信眾手拿“金鑰匙”打開金庫大門,獲取利市封,內有“票子”,寫上大小不同的金額銀碼。信眾尊敬觀世音菩薩,不敢輕言取用,便稱之為“借庫”。這個“觀音借庫”的習俗已有上千年歷史,信眾到來參拜觀世音菩薩,領取利市封,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豐衣足食。漸漸地觀音開庫的習俗就廣泛地在嶺南大地傳播開來。

三、三亞南山三十三觀音堂

觀世音菩薩雲遊天下四方,眼見南海地區瘟疫橫行,百姓備受苦難,觀世音菩薩便幻化出三十二種法像,出現在不同地區救苦救難,為百姓驅瘟除疫,使百姓如獲新生。南山「三十三觀音堂」正是這三十二種幻化法像緣起之地,連同觀世音菩薩真身法像,供奉三十三尊觀世音菩薩法像,供百姓祈願訴福,是百姓心中最崇高的殿堂,也是口中最靈驗的道場。

雖然瘟疫已除,病疾盡消,但百姓生活依然貧窮。觀世音菩薩點化當時的「三十三觀音堂」住持方丈——弘德法師。著他效仿開封大相國寺“觀音借庫”的善舉。因此,每年的正月二十六日「三十三觀音堂」實行「觀音開庫」,方便信眾到來“借庫” 、“還庫”。讓缺糧的農民借穀播種;讓缺錢的商賈借本生利。沒過多久,南海地區便呈現出百姓安居樂業、商業繁榮昌盛的景象。隨著時間的推移,“觀音借庫”逐漸轉變成為一種民間傳統習俗。

眾生為感念觀世音菩薩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目的是要眾生得到恩惠,得到利益。通過“觀音借庫”,眾生得到佛菩薩的恩惠及利益,讓眾生明白佛菩薩是以慈悲心為本,以真正的具足功能力量、方便妙用做種種利益眾生的慈悲事業,我們應該抱着感恩佛菩薩之心,學習佛菩薩的慈悲之心,做利益眾生的事業,至於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利益眾生的事業,就是要真心學佛修行,修學如來正法,修正道,行正業。

更多佛學資訊 : 福慧行

佛心微语 -
收录文章目录:
[360 图书馆.....] (简体字版本)
[微博.....] (简体字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